?
欄目:海歸資訊 人氣:0 日期:2019-04-30
免費提供最新落戶政策及一對一落戶上海方案
留學生/應屆生/非婚子女 落戶上海咨詢
自《全國海洋人才發展中長期規劃綱要(2010-2020年)》發布近兩年來,我國在積極引進留學人才,加強海洋人才隊伍建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設海洋強國研究進行了第八次集體學習,海洋產業的發展再次成為社會的關注熱點。海洋強國需要強大的海洋人才隊伍作為支撐,對引進海歸人才的智力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困局待破,
難覓復合型“涉海”人才
專家預計,到2015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0%,海洋人才資源總需求量約260萬人以上;到2020年,海洋人才資源總需求量將超過300萬人。在引智大潮下,不少留學人才選擇回國發展,其中雖有不少“涉海”人才,但仍難以滿足我國海洋事業發展的智力需要。
中國海洋大學(微博)海洋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劉曙光所舉的例子體現出這一困境。他說:“當前國內少有既懂技術,又熟悉海洋相關法律和市場的‘涉海’人才。”加入國際漁業組織有利于我國漁業的可持續經營,談判是其中關鍵一環,但我國目前在這一領域卻缺乏相關人才。
對“涉海”類復合型人才的匱乏,青島市人才交流中心市場處處長高杰也深有體會:“海洋金融類人才也很匱乏,這直接導致科學研究與產業化之間缺少紐帶和暢通的渠道,海洋科技對海洋經濟的貢獻率偏低。”
這一困局反映了我國海洋人才培養模式的欠缺。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印萍認為,我國目前尚未形成健全的海洋人才培養體系。“一是‘涉海’的專業仍然十分有限,學科相對單一。二是沒有積累好人才培養隊伍,教學相對分散,教學體系不完整。三是缺乏校企的聯合機制,學校培養的人才和企業需求脫節。”
獨木難支,
引才還需完善載體
海洋產業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作為前沿陣地,我國東部沿海省市在引進“涉海”海歸人才中也采取了一系列舉措,但引才效果在短期內難以顯現。
“目前我國人才引進的考評制度仍然以科研成果、發表論文等作為主要的考量指標,因此引進的人才主要以理論研究人員為主,他們的歸宿也以高校、研究所為主。”印萍說,“我國海洋產業引進的人才和產業的結合點還比較少,導致引入的海歸人才貢獻不足,還沒有充分發揮出效果。”
此外,不少省市的引才計劃雖引進了一些海歸人才,但不少為單打獨斗,難以形成團隊合力。據悉,海洋產業的發展需要高度的協同機制,國外一般由高校作為核心技術支撐,在此基礎上園區內實現高度企業化,并進行協同創新。一旦脫離協同創新的載體,海歸人才就會各方面受限難以發揮。“拿德國的海洋服務業來說,他們的精密機械高度協同,把所有的人研究的東西綜合起來,才能輸出高端的服務。”劉曙光說。國外的海洋產業發展分工很細,每個人在團隊里就研究某一個小領域,但是研究得很深,團隊是高度協同的。
而目前我國部分省市的引才計劃可以把一些掌握高端技術的海歸引入,但如果缺乏載體,沒有配套的機制,“就像是魚出了大海變成魚干,難以發揮真正作用”。劉曙光認為,我國的海洋產業不僅要引入單個的海歸人才,也要更多地嘗試引入團隊。
穩步發展,
“跨欄”不能一蹴而就
為發展海洋經濟,各方都在引才上做出了努力。據悉,海洋系統計劃在“十二五”期間引進百名在國外取得博士學位的留學人才。而2012年到2013年國家海洋局提供74個科研崗位,面向國內外招收人才。
地方也加快了海外引智的步伐。2013年1月1日,山東省青島市成立了國內第一個國家級海洋人才市場中國海洋人才市場。高杰說:“建設海洋人才市場,有利于我們與世界主要海洋人才密集區建立聯通的國際人才市場網絡,提升國際人力資源開發水平。”
而作為第一個國家級引智試驗區,山東省日照市通過項目、展會、園區、獵頭、網絡等渠道納才聚智。“我們會重點引進帶成果、帶技術、帶項目到日照創新創業的高層次領軍人才。”中國藍色經濟引智試驗區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劉祥龍補充道。
但海洋經濟的發展需要長時間的積累,不能一蹴而就。劉曙光認為,各地的藍色經濟區、試驗區是一個大的引才載體,這是藍色跨越里“跨欄”的第一步,是要素聚集期。“這個時期應該通過做一些軟、硬件工作來方便人才。”劉曙光還補充道。因此,各地在建立引智經濟區的同時更需要在完善人才環境上下功夫。